廣州組織紀念“僑法”頒布30周年
凝聚僑心僑力護航30年 廣州組織紀念“僑法”頒布30周年
12月22日,紀念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》頒布三十周年座談會在廣州舉行。此次座談會由廣州市委統戰部(市僑辦)主辦,市人大華僑外事民族宗教工委、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、致公黨市委會、市僑聯、市區統戰僑務部門及各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。此前,10月至12月中下旬,廣州市陸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紀念僑法頒布30周年暨僑法宣傳活動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》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歸僑僑眷合法權益的專門法律。今年正值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頒布30周年,回顧這一歷程,僑法已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。
“30年來,中國僑務立法工作不斷推進,廣州地區依法護僑成效進一步顯現,涉僑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力度不斷加大,歸僑僑眷在各個層面為廣州發展作出突出貢獻。”廣州市委統戰僑務工作有關負責人介紹,廣州毗鄰港澳,華僑眾多,是全國最大的僑鄉都市,有海外華僑華人、港澳同胞和歸僑、僑港澳眷屬400多萬人。30年來,在廣州市委、市政府的領導下,廣州市深入貫徹執行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,在維護僑益、凝聚僑心、發揮僑力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,助推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建設。
南方日報記者 劉冠南 通訊員 穗統宣
廣州多措并舉貫徹執行“僑法”
“廣州市在出境定居、發還僑房、子女教育、僑捐管理、授予榮譽等方面陸續制定出臺了40多份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,細化豐富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內涵,促進為僑服務工作法治化規范化。”上述負責人介紹,1999年廣州在全國率先出臺《廣州市出境定居人員權益保障規定》,首次以政府規章對出境定居人員的住房、離職費、探親待遇等合法權益予以保障。此外,《關于華僑子女回國就讀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意見》及“三僑生”入學加分錄取等規定,從義務教育到就讀高中參加高考給予全程優待照顧;《廣州市接受華僑港澳同胞捐贈興辦公益事業規定》加強了僑捐監管工作;《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授予條例》將授予僑界群眾榮譽工作提升至地方性法規層面。
統一標準規范管理涉僑行政事務
除了加強僑務政策法規制定工作,有力推進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實施,廣州統戰僑務部門還注重梳理編制全市涉僑行政事項實施清單。
目前,廣州有此類現行市級事項4個、區級事項8個,通過統一事項名稱、辦理流程、辦理時限、申請表單、提交材料等實施要素,加強僑務干部依法行政培訓,規范管理涉僑行政事務。尤其是近年來,廣州僑務工作推行“網上辦”,建立以廣州僑網為核心、建設僑情僑務大數據平臺,加強涉僑政策法規公布及政務公開,提供“一帶一路”、粵港澳大灣區及廣州市等投資興業生活信息的咨詢和服務,所有涉僑行政事項進入政務服務網,聯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,實現信息可網上獲取、事項可網上辦理。推行“就近辦”,堅持涉僑行政事項受理端下沉,市轄各區僑務局在區政務中心設立僑務辦事窗口,就近受理僑胞申請。推行“一次辦”,不斷簡化辦事材料,優化審批流程,壓縮審批時限,推進涉僑行政事項服務“最多跑一次”,受到僑胞好評。近10年,共辦理“三僑生”證明1333份、華僑回國定居證4726件、落實僑房證明321宗、發放貧困歸僑扶助資金787萬元及處理僑胞來信912件、辦結率100%。
開拓渠道構建為僑法律服務網絡
作為紀念僑法頒布30周年暨僑法宣傳的系列活動,白云區龍歸街北村“為僑法律服務工作站”示范點揭牌儀式、廣州市為僑法律服務工作座談會于近日舉行。近年來,廣州市積極拓寬為僑法律咨詢援助,推進建設為僑法律服務工作站700多個,健全為僑服務公共體系,切實維護僑胞合法權益。
據介紹,廣州注重拓寬法律咨詢援助及涉僑矛盾糾紛解決渠道,以點帶面構建立體式為僑法律服務網絡,為僑胞提供專業法律服務,切實維護合法權益。
具體措施包括,充分發揮法律顧問委員會作用,與律師事務所合作建設“為僑法律服務工作站”,在華僑華人和歸僑、僑港澳眷屬聚集的社區(村)設立“為僑法律服務聯絡點”700多個,同時推進社區僑務工作建設,創建“全國社區僑務工作明星社區”5個、“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范單位”4個。聯合司法局、法院等部門制定《關于共建我市為僑法律服務聯絡點的意見》《關于建立涉僑維權協調機制的意見》《關于開展涉僑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方案》等文件,不斷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機制。針對僑資企業眾多的特殊情況,發揮廣州市僑商會溝通橋梁作用,會同市人大召集有關政府部門定期舉辦“僑資企業政策咨詢會”,加大侵權案件協調力度,提供專業有效的維權服務。
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頒布30年來,廣大華僑華人、港澳同胞和歸僑、僑港澳眷屬在廣州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。從生育、教育到參加醫療、入穗安葬,從就業、投資到社會保障、財產保護,各項合法權益不僅獲得平等待遇,還得到了適當照顧。其中,廣州市大力推進落實僑房政策維護僑胞房屋財產權益,30年來,共發還僑房(經租僑房和解放初期逾期未登記代管僑房)27742戶(套),建筑面積344.34萬平方米,有效地凝聚了僑心。
華僑農場改革發展實現“三融入”
上世紀50年代起,為安置被僑居國政府迫遷回國的歸難僑,廣州市分別于1951年和1955年創辦珠江、花都兩個華僑農場,先后安置了1萬多名歸難僑。在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指引下,經過歷年的改革發展,兩個華僑農場向當地政府移交中小學10所、醫院2所、公安派出所3個、原企業辦社會工作人員614人,有效處置歷史債務10254萬元;珠江華僑農場設立珠江街,納入廣東自貿區南沙新區片區總體規劃;花都華僑農場并入花東鎮,納入廣州空港經濟圈統籌發展;兩個農場分別于2007年2012年先后啟動實施兩輪危房改造,新建歸僑新居5個,惠及3535個歸僑家庭,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。廣州市珠江、花都兩個華僑農場已經實現了體制上融入地方、管理上融入社會、經濟上融入市場的“三融入”目標,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,廣大歸僑僑眷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,共享改革發展成果。
鼓勵僑胞投資創業助推發展
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有效實施維護了僑益、凝聚了僑心,以僑引僑、以僑搭橋,充分發揮僑務資源優勢助推廣州經濟社會發展。通過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、智匯廣東·才聚廣州、華僑華人聚焦廣州圓桌會、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等系列引資引智引技活動,強化廣州、南沙、增城三個國家級開發區高端平臺作用,打造建設增城“僑夢苑”華僑華人創新產業聚集區,積極開展與海外專業人士的交流合作,促進華僑華人高新科技項目落戶廣州。改革開放以來,在廣州創辦的僑資企業2.2萬多家,投資金額占外資投資總額的70%,遍布各行各業。
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規范僑捐管理,保障了廣州僑捐事業的順利發展,廣大華僑華人、港澳同胞和歸僑、僑港澳眷屬積極參與廣州市慈善公益事業。他們捐資興建學校、醫院、路橋等公益項目3600多個,僑愛遍布羊城;資助創立教育、科技進步、振興粵劇、見義勇為等基金會,推進各類公益事業走向可持續性運作;改革開放以來,捐贈款物共折合人民幣43.45億元,其中捐贈物資折合11.62億元、捐款31.83億元。
為表彰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僑、港澳臺同胞和外籍人士,1986年,廣州在全國率先開展“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活動”,至今已舉辦16批次,授予449位榮譽市民,有效地凝聚發揮僑力。2021年,廣州市將舉辦授予第十七批榮譽市民稱號大會。同時,正在加緊建設廣州華僑博物館,以廣州華僑華人與歷史貢獻為主線,講述廣府華僑故事,彰顯廣府華僑的家國情懷和鄉愁情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