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論:在創新創業中展現僑界作為
在創新創業中展現僑界作為
【專家點評】
悠悠天宇曠,切切故鄉情。僑界人才在我國革命、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,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。大批海外赤子負笈求學的足跡和篳路藍縷的創業史,投射著中華兒女追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,一代代華僑華人將深厚的愛國情、高遠的強國志,轉化為篤定的報國行。新中國成立之初,一大批海外赤子毅然回到祖國懷抱,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、頑強拼搏,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山與水、海與岸,雖遠尤近。改革開放以來,大批僑界人才帶回先進教學、科研、管理經驗和技術成果,成為我國科技進步、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。他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,積極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各領域交流合作,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,僑界人才的向心力、凝聚力不斷增強。《華僑華人藍皮書:華僑華人研究報告(2020)》統計顯示,2010年后,我國留學人員回國率近80%,海外人才回國發展蔚然成風,并成為各行各業領軍人才;僑界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的先鋒作用十分突出,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。他們不僅有效彌補了國內高層次人才缺口,還帶動了大規模的海外人才歸國潮。據不完全統計,海外僑胞等捐贈中國公益事業累計近1000億元人民幣,為我國教育文化、醫療衛生、民生改善等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廣大海外僑胞、歸僑僑眷紛紛捐款捐物,積極投身抗疫斗爭第一線。
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。在黨的堅強領導下,全國人民勠力同心,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、世界矚目、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。面對即將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,應發揮好僑界人才作用,發揮攻堅克難、推動發展的強大能量。
僑界人才既具國際視野,又熟悉國內情況。他們站在國際前沿,在大力推動自主創新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具有獨特優勢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應更好地激發他們積極投身創新創造實踐,引導他們找準專業優勢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,找準先進知識和我國實際的結合點,真正使創新創造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,在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擔當作為。同時,加強新僑、海外留學人員的聯誼和服務工作,拓寬與各新僑組織的聯動合作,培育發展更多文化層次高、思維理念新、經營思路寬、事業發展快的僑界新生力量,為中國的海外人才資源和僑務事業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。
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,根永遠扎在土里。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,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,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。廣大僑界人才應心懷國家,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,積極參與推進數字經濟、智能制造、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,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,在創新創業的熱潮中展現僑界作為,使個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。
目前,海外華人華僑已經超過6000萬人,分布于近200個國家和地區,涵蓋商貿、企業、科技、文化、政界等各個領域,已經形成了覆蓋全球的華人網絡。對此,應加強僑務、僑情研究,通過血緣、地緣、業緣關系建設好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華僑華人網絡,暢通民間組織的合作交流渠道,不斷提高他們對祖國的歸屬感,傳承好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。
(作者:巫喜麗,系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華僑華人研究所主任、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)
(項目團隊:本報記者 張勝、張國圣、王建宏、張文攀、任爽、宋喜群、陳慧娟、俞海萍、王斯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