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立法護僑再上臺階 讓華僑安心“回家”
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題:中國立法護僑再上臺階 讓華僑安心“回家”
中新網記者 冉文娟
華僑權益保護工作又傳來好消息。2021年1月1日,《海南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》將正式實施行。該條例從基本權益、投資創業、服務與保障等方面對華僑權益予以明確。中國地方立法護僑的拼圖又增加了一塊。
地方華僑權益立法著眼民生服務大局
隨著海外華僑人數持續增多,與中國交流愈加緊密,通過立法維護僑益,既是廣大華僑的期待,也是僑務部門長期推動的重點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多地探索立法護僑,地方性法規密集出臺。
2015年10月,中國首部保護華僑權益的省級地方性法規——《廣東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》實施。此后,福建、湖北、上海、浙江、海南等地相繼頒布條例。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也于2018年將《北京市華僑權益保護條例》列入新一屆人大五年立法規劃,于2019年正式啟動立法程序,并納入2020年立項論證項目。
各地法規均體現了“著眼民生、服務大局”的特點。例如在民生層面,就華僑普遍關心的身份證明問題,海南、福建、湖北、上海等地均明確,華僑辦理金融、教育、醫療、交通、電信、社會保險,財產、住宿、商事、婚姻登記等事務時,所持中國護照與居民身份證有同等效力,有關部門應予以認可。而針對華僑普遍關心的回國定居、社保、子女上學、創新創業等議題,地方性法規中也予以明確。
服務大局也體現在地方性法規中。比如,《海南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》就規定,海南鼓勵和支持華僑參與海南旅游業、現代服務業、高新技術等產業和重點產業園區建設。《上海華僑權益保護條例》將“服務國家和上海發展戰略”作重點呈現,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華僑發揮資源、人才、技術和資金優勢,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及自貿試驗區等重點項目。
僑益訴求多元 國家層面華僑權益立法推進
目前,中國在國家層面僅有一部僑務領域專門法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》。30年間,該法律為廣大歸僑僑眷“保駕護航”,但隨著世情國情僑情發展變化,僑益訴求日趨多元,不斷帶來新的挑戰。
地方性華僑權益保護法規先行先試,不但保障了華僑的權益,也促進了僑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。同時,也為全國性華僑權益保護立法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法律借鑒。
而事實上,國家層面的華僑權益立法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。
2015年、2016年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將制訂華僑權益保護法列為研究項目,多部門開展了調研論證等基礎性工作。2018年6月,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《對華僑權益保護工作情況報告的意見和建議》。
2020年10月,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白瑪赤林在紀念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》頒布3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,新時代僑務法治建設亟需改進和加強,要進一步完善歸僑僑眷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,切實加強涉僑法律法規實施的監督。(完)